科技日报讯 (记者龙跃梅 通讯员李建平朱嘉豪)2月18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公共卫生学院(深圳)副教授陈若青团队,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学者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中晚期早产儿神经发育的长期健康风险不容忽视,家长需留心重视,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也应加强随访。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刊发于《英国医学杂志》。
陈若青介绍,全世界每年约有1300万早产儿出生,占新生儿总数的10%以上。出生胎龄32—36周的中晚期早产儿占所有早产儿的80%左右,虽然他们相对于不足32周出生的超早产儿和极早产儿,出生情况较好,但往往被认为健康风险较低,大多没有得到系统的随访和充分的重视。
团队研究发现,中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2—33周)和晚期早产儿(出生胎龄34—36周)发生神经发育障碍的比例高达11%和8%,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运动、认知、视力和听力神经发育障碍等的比例高于足月儿,且出生胎龄越小,发病风险越高。
这一研究提示,早产儿随访中应关注中晚期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状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转诊进行干预治疗。基于该研究结论,陈若青认为,临床上要尽可能避免非医学原因的提前分娩,必要时应通过分娩延迟降低提前分娩对胎儿健康的不良影响。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2-20
2024-02-20
2024-02-20
2024-02-20
2024-02-20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