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新闻网讯 付琳峰)鼓点如急雨,铙钹若山崩。舞台中央,“穆桂英”身披绣金女靠,雉翎高耸,一个亮相,目光如炬,不怒自威……这是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河南代表队戏曲表演《穆桂英挂帅》中的经典瞬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英姿勃发的“女元帅”,竟是一位完全无视力的盲人。
图为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河南代表队带来的戏曲表演《穆桂英挂帅》。
让看不见自己倒影的盲演员传递“穆桂英”的精气神谈何容易?唱腔,老师逐字逐句口传心授;身段,老师们的手一遍遍扶正牵引。“全是‘抠’出来的。”《穆桂英挂帅》编导李洁坦言,河南省代表队的这7分钟节目背后,是14名聋人演员与11名盲人演员长达两个半月的汗水结晶。一点点磨动作、磨眼神,才有这样的感染力。
盲人鼓手小彭的童年记忆里,家人常看的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是他对戏曲最早、最朦胧的感知。排练中,视力缺失带来巨大障碍。老师握着他的手在鼓面一次次叩击引导,让小彭用肌肉去记忆轻重缓急的韵律。
真正的考验,在于无声与黑暗的交融。盲生尚能沟通,聋生只能依靠手语与指挥手势。老师们日夜对着手机视频逐字逐句恶补手语,演员们则自发加练至深夜。从最初的手足无措、配合生疏,到每一个手势的精准传递,每一个鼓点的默契呼应,当第一次完整配合呈现舞台效果时,编导们的泪水夺眶而出……
图为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河南代表队带来的戏曲表演《穆桂英挂帅》。
“戏曲为我开辟了新的人生方向。也许推拿曾是多数盲人的选项,但音乐与戏曲同样能成为我们的使命。守护非遗,我们这些特殊群体同样有责。”小彭深有感触地说。
《穆桂英挂帅》的震撼并非孤例。本届汇演152个节目中,近三分之二的节目或演绎民乐、民族舞,或以传统技艺为载体创新编排,充分展现残疾人艺术群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生动实践。
来自孔孟之乡的山东代表队,以器乐合奏《盛世雅乐·宣平之章》,奉上截然不同的视听盛宴。
图为2025年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山东代表队带来的器乐合奏《盛世雅乐·宣平之章》。
“传承家乡文化是我们的使命。”节目指导老师韩老师道出选择雅乐的初心。他们在古乐制式的基础上融入学生们更擅长的现代演奏技巧,让古老的乐章在他们手中焕发出新生命力。演奏古琴的李楊说:“起初对它没什么感觉,但练得越久,越觉得它有趣。”
对这些学生而言,全国汇演的舞台意义远超竞赛本身。“学生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会更自立、自强、自信,更好绽放生命光彩。”韩老师表示,他们未来将继续推广雅乐,让更多孩子接触并传承这份文化瑰宝。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李超表示,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的节目,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上都达到非常高的标准。“传达给我一种浓烈的感受:至真、至美、至善。”
这种感受,也深深打动在场的观众。带女儿来看表演的胡女士坦言,“这次,我感受到了生命和艺术的交融。”
来源:新华网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5-08-21
2025-08-18
2025-08-17
2025-08-17
2025-08-15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