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野新闻网讯 付琳峰)走进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林坑村,高大的古杨梅树为茶树遮阴保湿,林下漫步的土鸡啄食着害虫,土蜂穿梭山林授粉维持生物多样性……这个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证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梅-茶-鸡-蜂”四位一体山地农业系统,以生态循环的智慧,正让这个小山村的日子越过越甜。
“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蜜蜂在山上采独特的百花蜜,百花蜜营养好、卖得起价格,我们老百姓收入也水涨船高。”林坑村养蜂户卢金富小心翼翼地割下新鲜的蜂蜜给大家品尝。
记者日前随“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浙江调研观察到,在之江大地的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乡村通过挖掘“绿色财富”发展“美丽经济”,绿色发展带来的乡村蝶变正在各地同步上演。
来到丽水市青田县季宅乡的“兴林益农”共富工坊,正在加工脱模的山茶油手工皂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一块小小的手工皂里,藏着哪些增收密码?
图为“兴林益农”共富工坊内加工的山茶油手工皂。
“我们将回收的咖啡渣融入皂液,既增强清洁力,又融合了青田侨乡咖啡文化。”季宅乡党委副书记、共富工坊主理人夏茂介绍,目前工坊已开发出山茶油手工皂职业技能认证项目,预计能带领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有着“浙南油库”美誉的青田县油茶生产历史悠久,拥有30.67万亩油茶林,面积居浙江全省第一。然而,过去“山林碎片化、经营低效化”等问题曾制约着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
近年来,青田以深化林业改革为引擎,通过多种探索实践,着力将沉睡的山林资源转化为强劲的共富动能。2024年,季宅乡创新采用“国企+强村公司+合作社+私企”联建联营机制,投资1500万元建成油茶共富工坊和共享林事服务中心。同时,工坊实施“保底收购+利润分成”模式,以确保农户利益最大化。
夏茂算了一笔账:首年运营成功产油12万斤,产值近1000万元,带动百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村集体通过厂房租金、土地流转等方式增收近30万元。
随着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油茶果的价值也被“吃干榨净”:果壳与兔粪发酵制成新型有机肥;山茶花、山茶叶资源实现定向收购;当地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化妆品基础油专利。
青田县林业局总工程师吴忠民表示,今年当地计划再建2000亩高标准油茶林,让绿色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近年来,浙江在持续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涌现出万千美丽乡村。各地随之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因地制宜创新和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金华市武义县履坦镇坛头村位于武义江与白鹭溪交汇处。这个拥有约750年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以环境整治为契机,通过开展生态修复、盘活闲置资源等一系列措施,发展具有湿地特色的文旅产业。曾经的“烂河滩”,如今成了乡村湿地生态保护、文化赋能乡村旅游的样板。
图为坛头村内一处池塘景象。
走进村里修复后的明清建筑群,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几年前,坛头村从103户农户手中流转6000余平方米危旧民房,完成21幢古建的加固修缮,村集体引入田庐文创园、婺州窑展示馆、长淮诗社等文化业态。村里一座座老建筑变身为各类艺术馆、博物馆。
朱志强民俗画馆记录着农耕习俗与乡愁记忆;中国当代诗人档案资料陈列馆里收藏着不少诗人在当地的诗歌创作;婺州窑展示馆陈列着精美瓷器,还能让游客参与体验拉坯等传统工艺。“坛头有很多古窑址,我祖上就是做陶瓷的。这里能闹中取静,专注创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陈金生说。
坛头村党支部书记林卫良介绍,近年来精品民宿、诗社画馆、乡村书吧、农村电商、茶咖餐饮等文旅业态在坛头村蓬勃成长,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据统计,2017年至2024年,坛头村实现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由24万元增长至192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万元增长至3.5万元。
从“梅-茶-鸡-蜂”的生态循环,到油茶果的产业链延伸,再到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传承,浙江乡村的绿色实践证明,当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成了取之不尽的“绿色财富”。
来源:新华网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5-08-12
2025-08-12
2025-08-11
2025-08-11
2025-08-10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