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三周年。据生态环境部消息,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超过4.6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近270亿元。总体运行平稳,促进发电企业绿色转型。碳市场启动三年来,二氧化碳每吨收盘价由开盘初期的40多元上升到90元上下,碳价历史最高值曾经超过100元。
我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第二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从可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看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今年以来,碳市场建设逐步提速。继1月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重启后,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三个履约周期。7月2日,生态环境部就《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碳市场参与企业全部为火力发电企业。今年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发布铝冶炼行业、水泥熟料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指南的征求意见稿,预计今年将有更多成熟行业被引入碳市场。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07-17
2024-07-17
2024-07-17
2024-07-17
2024-07-17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