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我国生态保护补偿迈出重要一步 持续激励各方积极参与

发布时间:2024-05-29 16:16:40 来源: 编辑:佚名 浏览:

  生态保护补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对生态保护主体、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补偿资金规模逐年增长。

  作为我国生态保护补偿领域首部法律法规,《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法治化新阶段。

  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郭兰峰表示,《条例》以补偿为纽带、以激励为手段,坚持生态富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搭建起生态受益者和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分享机制,让当地老百姓保护生态有益可得,激发全社会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将保护生态环境转化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振兴司负责人王心同表示,《条例》的出台从立法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责任,提出了引导社会主体参与的方式。

  记者注意到,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20多部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中分别规定了生态保护补偿相关条款,范围涉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以及水生生物资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重要生态环境要素等领域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地等区域。

  《条例》立法专家组组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劲表示,《条例》定位于生态保护补偿的基础性、综合性行政法规,将立法重点放在加强和规范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和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之上。

  “明确补偿机制和平衡保护者和受益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条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汪劲看来,《条例》规定,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目前,安徽、浙江、江苏等21个省份建立了20个跨省流域补偿机制,浙江、四川、山东等20个省份实现了辖区内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陕西、湖南、贵州、内蒙古、黑龙江5个省区针对辖区内重点河流开展了流域生态补偿。

  中央财政在生态保护补偿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能。汪劲表示,《条例》还明确了生态保护补偿的对象范围和实施方式。

  具体而言,《条例》明确将生态保护补偿的机制分为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和市场机制补偿三大类,将受偿主体确定为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并且《条例》还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归纳重申了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多种补偿方式。

  汪劲表示,《条例》规定了不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具体内容,统一并细化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此外,《条例》还在采取多种方式发展生态产业、建立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以促进生态保护主体利益得到有效补偿、利用社会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依法有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作出了鼓励和引导性的规定。

  《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我们相信,随着《条例》的实施和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完善,将促使我国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让全社会树立生态产品有价、保护生态人人有责的意识,让所有人能够合理共享生态保护成果。”汪劲说。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4年以来,中国多地加快布局,通过政策保障和有力举措,打造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和发展路径。作为全球竞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正加快融入各行各业,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根据测算,2026年[详细]

2024-05-29

  5月27日,为期5天的第二十届文博会圆满闭幕。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4万平方米;6015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比上届增加2419家;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2万件,4000多个文化[详细]

2024-05-29

  记者从国务院国资委了解到,国务院国资委党委日前召开扩大会议,强调国资央企要保持爬坡过坎的责任感,狠抓落实不动摇,全面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落地见效。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国资[详细]

2024-05-29

  “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27至28日在杭州举行,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出席论坛时称,当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行业补贴发生在美国,美国没有任何资格就补贴问题指责其他国家。  朱光[详细]

2024-05-29

  中部地区六省,领到了新任务。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会议指出,要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详细]

2024-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