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消费

传承手工技艺 共创幸福生活(在现场)

发布时间:2024-04-09 08:28:02 来源: 编辑: 浏览: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上午10点,40岁匠人母江云来到师傅张兆鹏的金银器加工店,匠人们各司其职,完成淬火、打坯、塑型、雕刻等工序,一件件精美的金银铜器在他们手中渐渐成型。从家庭日用的锅碗瓢盆,到个人佩戴的首饰腰带,各式各样、光彩夺目的金银铜器很受群众欢迎。

  张兆鹏的金银器加工店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夺底街道的金银器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一批来自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的银匠来到西藏,并在拉萨立足,张兆鹏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张兆鹏拜白族匠人寸锡怀为师,开店、收徒,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师兄弟中有藏族、回族、白族、彝族。”张兆鹏回忆,“师傅教导我们,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是中华民族共有的,各民族间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刚到拉萨学艺时,张兆鹏和师兄弟们要先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明白各类饰物的文化内涵,然后才能学习金工理论和设计知识。

  “我学到的不仅是生活日用金银器、服饰装饰、建筑装饰等制作技艺,还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互帮互助。”张兆鹏说。

  张兆鹏的徒弟们也继续着这种传承。

  “用力要稳,力度要一致,再看一遍演示……”张兆鹏的徒弟母江云拿起小锤为藏族师弟达娃示范。虽然已出师多年,也有了自己的店铺,他还是喜欢每天来张兆鹏店里转一转,一来看看有什么能帮忙的,二来和师兄弟们切磋一下技艺。

  “从素描、细雕到抛光,他总是手把手地教我们,让我们熟练掌握平雕、錾刻、掐丝、器型锻造、模具烧制等技法。现在我们加工的金银器工艺更加精细,造型更加美观,更方便日常使用。”达娃说。

  金银器市场中,不少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传承着匠作技艺,共创互助友爱的幸福生活。

  “在西藏,我们常说各族人民相亲相爱,就像‘茶和盐巴永不分离’,这件茶器就是最好的体现。”当地金银器商会负责人周林高拿着一件正在加工的银质茶器说,“器型脱胎于汉族三才碗,高足的设计又体现出西南少数民族特色,藏式八宝图案寓意吉祥如意。”

  周林高告诉记者,这里420多家商户,有汉族、藏族、白族、回族、彝族、东乡族、撒拉族等多个民族,大都经营了二三十年。匠人们与拉萨各族同胞的联系更加密切,通过交往交流交融,传承技艺、发展创新,更收获了宝贵的情谊。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小锤不断的敲击声中,是互帮互助、相亲相爱的动人故事,也是幸福温暖的好日子。(袁 泉)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08日 04 版)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从上门代厨到喂猫遛狗,到家服务消费新风强劲  万亿级规模的生活服务市场如何更进一步?  本报记者 裴龙翔  《工人日报》(2024年04月08日 04版)  阅读提示  近年来,生活服务消费新风强[详细]

2024-04-09

  做“兼职”莫名成“法人”,名下多了个问题公司  “被法人”现象给劳动者带来债务、征信等危机,影响求职就业和生活  本报记者 李国  《工人日报》(2024年04月08日 06版)  阅读提示  [详细]

2024-04-09

  刚刚过去的清明假期,大城小镇涌动的人潮、把文化“穿”上身的国潮、吃住行游乐购的热潮,既加速释放了消费市场的潜力,也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注入动力。  “民俗文化”和“赏花踏春”引领假日出[详细]

2024-04-09

  从上门代厨到喂猫遛狗,到家服务消费新风强劲  万亿级规模的生活服务市场如何更进一步?  阅读提示  近年来,生活服务消费新风强劲、热力十足,以家政、洗涤、维修为代表的生活服务行业快速发[详细]

2024-04-09

  央视网消息: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众号消息,“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春风又至,今年的飞絮季也来了。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和北京市气象局联合发布了2024年北京杨柳飞絮始期[详细]

202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