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携手上好“大思政课”

发布时间:2024-03-08 09:05:30 来源: 编辑: 浏览:
原标题:携手上好“大思政课”

“专业没有好坏之分,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陈光走进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与少先队员们交流成长经历,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政课建设规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育人途径,全市中小学在思政课改革中不断创新。

乘势聚能

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为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教学的有效衔接,南京大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2021年,南京市委教育工委下发《关于组建南京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通知》,组建了15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涵盖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近10所在宁高校,以及百余所中小学校(幼儿园)。

各联盟锚定思政育人方向,建立起一体化教育教学机制、联合培养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协同育人机制、评价反馈机制,打造思政“共育”平台,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共同体。

联盟校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季卫兵介绍,南京理工大学加强与中小学各学段的对接与协同,定期组织课程研讨,联合开展学情调研,通过大师领航砺学、学科浸润促学、社团共建助学等方式加强校际联动,实现载体共建和资源共享,带动更多联盟校探索思政一体化新路,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联盟建设成效逐渐彰显。“我们坚持实效办思政,利用区域资源,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融合各类课程特色,逐步建成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有机融合的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并实现教育集团全覆盖。”秦淮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庄芸说。

多措并举

打造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教师是关键。2023年8月,来自南京市的思政课教师们齐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学习“如何上好思政课”。

专题理论示范研修班提供了交流学习平台,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进步。“我将把此次培训的收获,落实到指导一线教师改进思政课程教学、创新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践中去,让思政教育活水真正涌入学生心田。”南京市教学研究室中学政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王小叶说。

为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2020年开始,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正式启动每3年一轮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题理论全员轮训工作。与此同时,全市还依托联盟高校组织实施各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

此外,南京还整合思政教育资源,精心设计集理论解读、生动宣传、现场展评于一体的思政教育品牌项目――南京“思政好声音”,为思政教师学习展示提供平台,并邀请16位高校教授、行业专家组建团队进行专业指导,有力推动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步伐,提升了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铺路架桥

跨学段教研更顺畅

“请告诉同志们,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员……”近日,一场题为“追寻信仰之光”的“大思政课”专场展示活动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

2023年6月,“雨花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大教研组”揭牌。联盟学校深挖思政教育资源,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教学研究,打造红色思政课品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持续走向深入。

“同上一节课”让各学段教师获益良多。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初中部)教研组组长白林认为,跨学段教研纵向搭建学段桥梁,横向引导各校将学科课程和学科德育充分融合,构建“大思政”格局。

通过挖掘和开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及校本特色课程的融合,南京推出一大批“有引领力”“有感染力”“有传播力”的思政“金课”,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目前,南京市已建立起一体化教学研究机制,正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征的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建设模式,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

(记者 李健 苏雁)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原标题:推进高教、职教、继续教育协同樊春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是三种不同的教育类型。然而,目前三者之间协同融合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统筹,[详细]

2024-03-08

原标题:数字化赋能 教育更智慧图为中关村第三小学雄安校区编程社团的学生检验机器人的编程效果。新华社记者 李鑫摄数字技术聚合了分散的优质资源,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详细]

2024-03-08

原标题: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详细]

2024-03-08

原标题:红色文化进校园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坚定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在3月7日上午的江苏代表团开放日现场,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校长张大冬代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说。[详细]

2024-03-08

原标题:为乡村培养人才 “三届特岗毕业生675人直接服务112个乡镇的乡村振兴工作,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作风得到基层用人单位普遍赞誉。”3月7日上午,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湖南省湘西民[详细]

2024-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