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延续乡土建筑的生命力

发布时间:2023-08-25 15:16:09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薛佳玉 浏览: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地坑院是一种典型的下沉式乡土建筑,利用地下空间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曾经的宜居建筑,地坑院承载了一整套既定历史和环境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其中,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分布数量较多,尤具典型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充分挖掘其营建智慧和承载的乡村记忆,并优化建筑性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地区。分布于黄土塬上的地坑院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对黄土高原的环境适应,蕴含着中华先民丰富的人居智慧。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庙上村地坑院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近年来,北京大学团队持续展开对地坑院的实地研究,聚焦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过去20余年里,陕州区曲村已有超过2/3的村民从地坑院搬迁到地上的楼房中。尽管有相关的修缮补助,但多数人更愿意搬到地面以享有便捷的生活方式。长期在地坑院中生活的多为上了年岁的老人,他们的坚守依托其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中,地坑院面临着坍塌、弃置等诸多问题。如何重拾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变得非常紧迫。

  应该看到,地坑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体验。近年来人们对地坑院的关注,逐渐从建筑单体拓展至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从综合视角探索其发展途径。以陕州区曲村为例,政府专项拨款用于地坑院及其周边环境的提升,并发动村委会和当地旅游协会在地坑院的更新利用中发挥带领作用。可喜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地坑院在外界美誉度的传播,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在政府的帮助下,精心修缮地坑院,创业经营民宿。村民直言,如果没有基础水管的铺设,按照传统的方式只能人工将生活污水挑上地面,仅这一点就会打消他们回乡的念头。

  地坑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之一,是黄河流域“人—水关系”长期适应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文化遗产的精彩篇章。我们应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视角,理解流域人居环境及其乡土建筑的人文价值和现实需求,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流域文化遗产。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大视野新闻网讯 王丽)1月19日,晋源区首届冰雪影视文化节欢乐中国年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暨电影《寻爹奇遇》开机仪式在太原古县城隆重举行,为晋源区与太原古县城2024春节&ld[详细]

2024-01-19

中新网北京1月16日电(记者 郎朗)“I’m Aquaman.”5年前,杰森·莫玛冲出海底,说出《海王》全片最后一句台词,亚特兰蒂斯诞生了新的王,DCEU的超级英雄电影创造了最高票房纪录。DCEU,即DC扩展宇宙,是围绕[详细]

2024-01-19

中新社郑州1月16日电 题:虢国玉柄铁剑为何可视为“中华第一剑”?——专访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李清丽中新社记者 阚力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剑被赋予了多重意义,并形成了独特的剑[详细]

2024-01-19

抢票“林俊杰”付款变“林子祥”?消费者质疑售票平台“跳票”,平台否认系统问题喜欢的歌手到自己所在城市开演唱会,于是早早定好闹钟,找一个网络好的地方,准时拿起手机抢票。抢票成功付款后却发现,购买[详细]

2024-01-19

新华社布达佩斯1月15日电(记者陈浩)匈牙利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马戏节15日落下帷幕,中国杂技团表现出色,车技表演《逐风者》获本届马戏节金奖。中国杂技团此次派出22名演员,为观众献上男子集体车技表演[详细]

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