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职业价值:城市运转的 “动脉细胞” 与 “流动生命线”
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力量,堪称城市的 “动脉细胞” 与 “流动生命线”。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全国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日均订单量突破 3000 万单,从业人员超过 1000 万人;在烟台这样的旅游城市,出租车司机日均服务乘客超 15 万人次,网约车司机日均行驶里程达 200 公里以上。这些数字背后,是司机群体用方向盘丈量城市温度的真实写照。
清晨五点,当城市尚未完全苏醒,出租车司机已载着赶早班的医生、教师驶向岗位;深夜十一点,网约车司机仍在街头等候,为加班的上班族、晚归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归途。在高考时期,无数司机主动加入 “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学子,成为城市的 “摆渡人”;在偏远社区、郊区乡镇,网约车更是打通了公共交通的 “最后一公里”,让老人看病、居民购物不再受限于距离。他们凌晨迎接第一缕朝阳,深夜护送最后一位归人,在极端天气中坚守岗位,在节假日放弃团聚,这种持续的付出早已超越简单的谋生行为,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注脚。行业的发展也印证着司机群体的社会价值,他们是城市功能的 “毛细血管”,是民生服务的 “刚需力量”,其职业的重要性,早已写在每一条通畅的街道、每一次安心的抵达里。
二、劳动尊严:用汗水浇灌荣光,以行动传递温暖
职业的尊严源于劳动本身的价值,更源于从业者在岗位上展现出的责任与担当。出租车司机日均工作 10 小时以上,网约车司机日均接单 30 次以上,他们在狭小的驾驶空间里承受着久坐、饮食不规律等健康风险,却始终保持着对服务品质的追求,更用无数善举为社会注入暖流。
在广州,出租车司机李学兵在 2024 年 4 月 29 日搭载乘客后,发现遗落的装有一万五千元现金、身份证及银行卡的挎包,当即联系失主并归还,面对感谢费果断婉拒;上海网约车司机高师傅在 2024 年 6 月 8 日凌晨,发现后座装有 30 万现金的袋子,即便自身背负债务、家人急需用钱,仍选择报警归还;广东 “的哥” 潘勇平在 2024 年 3 月 13 日晚,发现乘客遗落的昂贵白金翡翠项链后,第一时间报备公司并连夜送还。
在助人危难时,司机群体更是毫不犹豫。2025 年 9 月 7 日凌晨,呼和浩特出租车司机李利文遇到身体不适的乘客,毫不犹豫加速驶向医院,途中闯红灯,抵达后背着乘客冲向急诊,还帮忙联系家属、垫付医药费,守护至乘客脱离危险才离开;2024 年 4 月 6 日傍晚,绍兴网约车司机王月富路过大桥时,看到河里漂着女子和小孩,当即脱去外衣从 6 米高的桥上跃下,成功救起落水母女,获 “滴滴公益榜样” 称号;2024 年 7 月午后,烟台网约车司机孙师傅发现一名女子走向海水深水区,立刻停车冲向海边,将女子拉回岸边并耐心开导,联系其家人,事后婉拒重金感谢。
2025 年高考期间,烟台网约车司机王涛还上演了一场紧急救援。5 月 10 日早上,他搭载学生前往考点,上车仅 1 分钟,一名学生突发心梗休克。王涛一边安抚学生,一边紧急联系交警,在交警许可下,开启双闪、鸣笛示警,以 90 公里左右的时速在早高峰车流中疾驰,连闯 6 个红灯,将原本 15 分钟的车程压缩至 7 分钟,成功将患者送至医院。事后,王涛被授予 “烟台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优秀网约车驾驶员”“见义勇为先锋” 等称号,还与同行学生一同被山东省文明办补充推荐为 2025 年第二季度 “中国好人榜” 山东省候选人。
这些平凡岗位上的英雄用实际行动证明:职业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境界的高下之别。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每一位凭借双手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他是写字楼里的白领,还是穿梭街巷的司机。烟台市政府出台的《出租汽车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通过设立司机关爱基金、建设 “司机之家” 等举措,正是对这一群体劳动尊严的制度性保障。
三、个体力量:行业变革中的追光者,职业发展的攀登者
从从业者个体来看,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中藏着无数努力生活的 “追光者”,绝非 “底层” 所能定义。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网约车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也为司机群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烟台汽车租赁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本地新能源网约车占比已达 45%,智能调度系统使空驶率下降 30%。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升了行业效率,也为司机群体创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许多司机通过学习充电技术、掌握智能设备操作,实现了职业技能的迭代升级,在行业变革中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
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同样值得关注。烟台某网约车平台的抽样调查显示,35% 的司机将驾驶作为过渡性职业,其中 12% 通过行业积累实现了自主创业。在这个群体中,有人是为了照顾患病家人,选择灵活就业的 “家庭守护者”—— 既能通过跑车赚取医疗费,又能随时应对家人的突发需求;有人曾是创业失败的小企业主,开网约车是为了积累资金、沉淀经验,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还有人利用跑车的间隙学习技能,有人在车内放置书籍供乘客阅读,有人坚持免费搭载独居老人…… 他们中还有人用智慧与勇气守护社会安全,2025 年 1 月,网约车司机赵学俊清晨接到前往青岛的顺风车订单,行程快结束时得知乘客是盗窃案件嫌疑人,他不动声色将手机调成静音,导航至最近派出所,成功协助警方抓获嫌疑人;广州出租车司机荣文锋,青年时期勇斗持刀歹徒,手指被砍断仍协助警方制服歹徒,此后多次见义勇为,从业 24 年累计安全行车 300 万公里,服务乘客超 23 万人次,保持 “零违章、零投诉、零事故” 纪录。
这些从业者或许面临着工作强度大、收入不稳定等现实压力,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责任的坚守。他们靠双手赚钱、凭劳动立足,这份尊严与担当,远比任何标签都更有分量。
四、破除偏见:正视价值,共筑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
“ 职业底层论” 本质上是对社会分工的误解,是对劳动者价值的矮化。社会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医生救死扶伤、教师教书育人、司机保障出行,每个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齿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之别。若用收入、社会地位给职业贴上 “底层” 标签,不仅会伤害从业者的情感,更会扭曲年轻人的职业观 —— 让他们误以为只有光鲜亮丽的职业才有价值,而忽视了普通岗位上的坚守与奉献。事实上,正是无数像网约车、出租车司机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用日复一日的付出,撑起了城市的烟火气,推动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他们是 “平凡英雄”,而非 “社会底层”。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网约车、出租车行业存在的问题 —— 比如工作强度大、社会保障不足、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平台、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完善从业者的社保体系、规范平台的抽成机制、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让他们在付出劳动的同时,能获得更稳定的收入、更体面的生活。但这绝不是给他们贴上 “底层” 标签的理由,相反,正视他们的贡献、改善他们的处境,才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尊重。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应当清醒认识到:职业的价值不在于所谓的 “阶层定位”,而在于其对社会的实际贡献。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群体用坚守诠释责任,用服务传递温暖,他们是城市文明的流动窗口,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破除 “网约车出租车是社会底层” 的偏见,需要我们放下傲慢与刻板印象,用理性的眼光看待每个职业的价值,用温暖的心态尊重每个劳动者的付出。当我们坐在舒适的车厢里,享受便捷出行服务时,更应心怀感恩,摒弃偏见,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因为每一份辛勤付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每一个奋斗身影都理应被时代铭记。
编辑:白雪敏
来源:大视野新闻网
供稿:政商在线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5-09-19
2025-09-17
2025-09-17
2025-09-16
2025-09-14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