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夏麦收割体验活动
(大视野新闻网讯 付琳峰)六月,骄阳似火,孝义市兑镇镇的田野里涌动着金色的希望。微风吹过,麦浪翻滚,发出沙沙的轻响,仿佛是大地奏响的丰收乐章。
现代农业扎根乡土
走进兑镇镇的麦田,只见收割机、拖拉机、深耕犁等各类农机来回穿梭,机声隆隆。“这种车一天能割七八十亩地,特别灵巧,不管是直立的麦子,还是扑倒的,甚至树跟前的麦子,都能颗粒归仓。”收割机机手武志生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机器,一边笑着介绍道,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兑镇镇党委立足村情实际,按照“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壮大提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通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兑镇镇南垣四个村完成1.2万亩土地一体化建设,实现了耕、种、管、防、收等全方位服务。土地集约化、标准化高效利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让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到其他产业发展中。
为了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兑镇镇党委下足了功夫。2023年以来,投资60余万元完善梁家原水库改造提升工程,实现“提水入垣”,解决了小麦冬浇难题;高标准完成5000亩高灌和渠道建设工程、2000亩滴灌工程,提高了节水效果,降低了浇地成本;对接农技部门开展测土配方,大力改良土质,确保产量稳步提升。依托专业合作社对小麦进行托管服务,种植收割成本大幅降低,南垣小麦这一优质品牌愈发响亮。
农旅融合焕活田园
依托2900余亩优质麦田资源,兑镇镇联动打造“麦香南垣”农事体验品牌。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割麦、打粒、磨面等农事活动,感受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前只在课本上见过小麦,这次亲自体验了收割的过程,才真正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府东街小学生武嘉鑫兴奋地说。年均38场次的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让这片麦田成为了亲子游、研学游的热门打卡地。
走进占地面积350平方米的农耕体验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馆内系统陈列着犁、耙、锄等上百件传统农具,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这些老物件,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现在的孩子们很少能见到了。通过这个体验馆,能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农耕历史。”前来参观的市民李大爷说。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兑镇镇瞄准青少年研学游和乡村旅游两大市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标准公路5.4公里,美化村内墙面4000余平方米,盘活土地资源,实施智慧农场项目。通过小块认养方式,激发城市居民田园热情,同时增加集体收入。截至目前,累计吸引周边学校及研学团队参与超2000人次,让乡村旅游热度持续攀升。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兑镇镇还充分发挥种植资源优势,提升改造原有杂粮加工车间,注册“山颐谷”商标,依托“传统工艺+现代化生产”方式,配备2条标准化生产线。聚焦高粱、玉米、绿豆等特色杂粮,建起600平方米杂粮加工基地,初步形成集种植、收购、深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杂粮生产基地,同步改造200平方米杂粮主题餐厅。
通过构建“统一供种、集中收购、精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平台,兑镇镇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体验”全链条产业闭环。游客在这里不仅能品尝到美味的杂粮美食,还能购买到特色农产品,把乡村的味道带回家。“我们的杂粮产品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很受市场欢迎。通过线上线下销售,产品已经销往全国各地。”杂粮加工基地负责人张经理自豪地说。
从金色的麦田到充满韵味的农耕体验馆,从热闹的农事体验活动到蓬勃发展的杂粮产业,在孝义市兑镇镇,农业是基础,文化是灵魂,旅游是活力,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让这片土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也让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来源:黄河新闻网
声明
一、本站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二、标注《大视野新闻网》来源的文章,版权归本站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及作者。
三、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阅读
2025-07-12
2025-07-11
2025-07-11
2025-07-10
2025-07-07
最新阅读